4月19日,值清华大学114周年校庆之际,由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和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五届清华信息前沿交叉论坛在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大楼多功能厅举行。清华大学副校长曾嵘、信息学院院长和信息国家研究中心主任戴琼海等出席论坛。论坛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张荣、孙胜利、郑海荣,清华大学教授黄翊东、朱文武作学术报告,并邀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原常务副主任张兆田与在场院士专家、青年教师代表一起参与了育才圆桌论坛环节。论坛由信息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文武、信息学院副院长任天令主持,校内师生130余人参加了论坛。

曾嵘副校长发表致辞
曾嵘副校长对清华信息学科在前沿原创理论、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和重要产业应用上取得的一系列优秀成果表示肯定。表示论坛汇聚了校内外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将分享最新理念和研究成果,期待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和不同思想的碰撞,带来更多对信息领域重大前沿科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对国家急需解决关键核心技术的探索。

郑海荣院士作报告
郑海荣院士以“超高场磁共振成像”为题,介绍了医学成像变革到磁共振成像的发展历程,并详细讲解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发展趋势、关键科学问题以及创新研究思路等,表示医学影像未来也将会走向智能和数据驱动发展阶段。

张荣院士作报告
张荣院士以“宽禁带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为题,介绍了其重要性及战略意义,并重点讲解了高性能紫外探测器件、高性能固态光源器件及其应用,以及宽禁带半导体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的未来发展前景。

孙胜利院士作报告
孙胜利院士以“从全球气候变暖看商业航天发展”为题,结合竺可桢早期气候研究,系统阐述多尺度级联效应,提出通感一体“元视觉”,分享跨尺度能量级联现象的可计算建模。他指出随着遥感、通信、导航卫星的需求激增,将会进一步推动商业航天服务的多元化发展。

黄翊东教授作报告
黄翊东教授作“面向智能感知的微纳结构光电子器件”报告,介绍了光谱成像相关原理、光电子芯片制备工艺以及面向智能感知新功能光电子芯片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产业化应用,强调光电子器件是未来智能化社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朱文武教授作报告
朱文武教授作“多媒体智能计算研究进展”报告,指出多媒体智能计算的重大挑战和科学问题,提出多媒体资源跨域协同计算和跨媒体大数据关联表征理论与方法。最后介绍基于自主机器学习的多媒体自主智能这一未来研究方向。

育才圆桌论坛环节
育才圆桌论坛环节,封硕、章明星、揭路、郭雨晨和于涛共5位来自信息学院各单位的优秀青年教师,就各自领域的研究工作情况和面临的难题与挑战与在场专家展开研讨。专家们就提出的问题给予了中肯的建议,鼓励青年教师多从数学和物理的基础层面进行研究挖掘,开拓思路,重视交叉合作,发现根本性的科学问题,寻求创新解决思路。
戴琼海院士作总结讲话,表示本次论坛呈现了最前沿的信息科技成果,青年教师要努力从“研究已有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跃升至“提出真正的科学问题”层面,深入思考,凝练出基础性科学问题,找准真正的科技发展难点。戴琼海表示,信息学院和信息国家研究中心将继续 “0-1”原创探索性问题征集活动,希望信息相关领域师生积极关注,多交流深思考,努力提出有重大价值的科学问题。

部分参会人员合影留念
清华信息前沿交叉论坛是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和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每年在清华大学校庆期间举办的重要活动之一,首届论坛于2021年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期间举行。每年同期在信息科学技术大楼举行“清华信息创新成果展”,汇集展示清华信息学科最新的科研创新成果。
来源 | 信息国家研究中心官方网站
编排 | 丁亚娜
审核 | 贾珈 陶陶